玻璃熔窯槽底耐火磚的質量要求
	 
	   槽底底磚是用千錫槽槽體內襯的特殊耐火材料,對其質星要求有如下幾點:尺寸精度、高彈性、低發泡性、低滲透性無水平裂縫。
	 
	(1)高彈性
	 
	   高彈性可防止磚體水平斷裂上浮,常用應變率指標衡彈性,即磚體通過變形釋波內應力的能力。
	 
	   錫槽升溫時,耐火磚與耐火磚之間相互擠壓,由于上下存在溫差而使上下耐火磚的膨脹量不一樣,底磚受到剪應力,此時底磚容易發生底斷層現象。如果底磚彈性差,則砌筑中用大磚縫。大磚縫會使每塊磚成為“獨立“的船體結構,因此可以避免因擠壓而促使磚的松動,從而使槽底具有一定的安全性,但大磚縫中貫通到鋼殼的錫液成為優良的熱導體,在承托玻璃的錫液中形成“冷筋",“冷筋”最終作用到玻璃上,加重了表面變形。 
	 
	   如果底磚的彈性較好,則在砌筑過程中用小磚縫。小磚縫有以下優點:由于磚的彈性好.故受熱膨脹產生的較高擠壓應力能夠通過變形得到部分釋放,避免了應力積蓄引起的磚體斷裂浮起;另外,隨著溫度的升高,耐火磚與耐火磚之間相互擠壓,將滲透到磚縫中的錫液減少到最低程度,有利于提高錫液的均勻性。
	 
	(2)低發泡性
	 
	   錫槽底磚的另一個缺陷是H2氣能擴散到耐火磚的表層和深層中去,而后從耐火磚體中釋放岀來,沖擊柔軟的玻璃帶,形成"霧點",影響玻璃的質量。目前,衡量底磚發泡傾向的指標為氫擴散度,一般認為氫擴散度小于150mmH20可防止冒泡。
	⑶低滲透性
	 
	   透氣度是用于判斷底磚抗滲透力的一個指標,從一個側面間接判斷抗霞石化的能力,透氣度越小,抗滲透能力越好。眾所周知,槽底磚損壞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地磚吸收來自玻璃的Na20。形成了霞石CNa2O? AL203- SiO2),產生 體積膨脹(+20%),這種生成霞石的現象稱為霞石化。
	 
	   Sn2+將玻璃帶表面的Na+置換出來,這種離子交換無法避免,當剪應力超過磚的強度時,磚就會發生剝落而上浮,剝落的最大尺寸為7"(英寸)(177. 8mm),所以稱為7"上浮物,這種現象稱為7英寸效應。耐火磚在高溫下的內應力,加上耐火磚與耐火磚之間的擠壓應力,也促使7"上浮物的發生。
	 
	   霞石化不可避免,但可以減小到令人滿意的程度。重要的是使Na20只停留在底磚的表面約0.1mm處,而不再向深層滲透,這樣即使形成了霞石,也不至于因應力而產生剝落。為了防止Na20向深層滲透,降低磚的氣孔率,采用低透氣度,但磚的彈性會降低。
	 
	   控制底磚霞石化的措施有:底磚中玻璃相的存在,能有效地防止霞石化,有效地阻擋Na20向磚內擴散 因為玻璃相的黏度較大,形成了一層保護層,阻止了Na20向磚內擴散,即使磚表面有霞石,由于體積膨脹,霞石將玻璃相擠出晶粒之外,擠到開口孔中,又起到阻止Na+向內部侵害的作用;其二是控制底磚的透氣率,阻止Na+的擴散;另外控制Na2O的含量使之小于0.1%。